top of page
搜尋

當「創意」失控:從「香蕉AI」的爆紅看見企業的品牌與肖像權風險

  • 作家相片: Monica Tzou
    Monica Tzou
  • 9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這幾天無論是企業內部的下午茶時間,還是社群媒體上閒發文章,一個名為「nano banana AI」的工具,正以驚人的速度佔據所有人的手機螢幕。只要上傳一張照片,輸入幾個關鍵字,AI就能在幾秒內生成各種風格迥異、天馬行空的創意情境圖。同事們可能正笑著分享將老闆的頭像P到太空人身上,或是把公司Logo變成中古世紀的家族徽章。

一片歡聲笑驚喜中,這股AI生成的狂歡浪潮,看似無傷大雅,卻可能正將企業推向品牌侵權與肖像權爭議的風暴中心。這就像上幾篇文章提到的AI聲音偽造一樣,當一個技術的門檻變得極低,潛在的風險便會以幾何級數增長。

當人人都能是「魔法師」,企業該如何應對這些被隨意「施法」的品牌資產?


莫尼科技與nano banana共同製作
莫尼科技與nano banana共同製作

試想幾個可能發生的場景:

  1. 場景一:失控的品牌玩笑 一位員工覺得好玩,將公司專業、穩重的Logo上傳到AI工具,生成了一張帶有強烈諷刺或黑色幽默風格的圖片,並分享到自己的社群媒體上。原意或許只是個玩笑,但這張圖片卻可能因為「太有梗」而被病毒式傳播。很快地,這張圖脫離了原本的脈絡,在網路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,嚴重稀釋、甚至扭曲了公司長期經營的品牌形象。

  2. 場景二:無心的名人侵權 公司的行銷團隊為了製作一份內部提案,便利用AI工具,將合作的名人或KOL的照片,生成了一系列他們從未授權的情境圖(例如:讓一位形象健康的運動明星出現在夜店狂歡的場景)。這份提案或許永遠不會對外公開,但在公司內部傳閱的過程中,一旦檔案外流,不僅會引發與該名人的合約糾紛,更可能構成對其肖像權的侵害,導致昂貴的法律訴訟與公開道歉。

  3. 場景三:惡意的商業攻擊 競爭對手或惡意第三方,利用AI工具將您的公司Logo與偽造的負面新聞、產品瑕疵圖片結合,大量散佈在社群平台或論壇上。由於AI生成的圖片越來越逼真,一般消費者很難在第一時間辨別真偽,這將對公司的商譽造成立即且巨大的傷害。

這些危機的核心問題在於:AI工具的易用性,讓「侵權」與「破壞」的成本變得前所未有的低廉。 過去需要專業繪圖或P圖能力的惡搞,現在人人都能一鍵完成,使得企業的品牌Logo和人物肖像,暴露在一個難以預測的風險環境中。


看不見的危機:當Logo與人像成為AI的「玩具」,從混亂到治理:企業該如何落地應對?


面對AI工具帶來的全新挑戰,禁止使用並非最佳解方,這不僅會扼殺員工的創意,也無法阻止外部的惡意攻擊。企業應該做的,是建立一套清晰的「遊戲規則」,將AI工具的使用引導到正確的方向。

第一步:盤點數位資產,定義使用邊界

首先,企業必須清楚盤點哪些是需要被保護的「核心數位資產」。這包含了:

  • 品牌資產: 公司Logo、註冊商標、標準字、標準色等。

  • 人物資產: 公司高層主管、員工、合約代言人、客戶(經授權)的肖像照片。

盤點完成後,需要制定一份「AI生成工具使用指南」,明確定義這些資產在AI工具中的使用邊界。例如:

  • 綠燈區(鼓勵使用): 用於內部腦力激盪、非公開的草圖發想。

  • 黃燈區(需審核使用): 用於對內的提案簡報、內部訓練教材,但需標註「AI生成,僅供內部參考」。

  • 紅燈區(禁止使用): 嚴禁將公司Logo、客戶或代言人肖像用於任何可能對外公開的場合,包括員工的個人社群媒體。

第二步:強化員工教育,建立風險意識

多數員工的誤用源自於「不知者無罪」的心態。因此,僅有規範是不夠的,定期的教育訓練至關重要。企業應該舉辦工作坊或內部說明會,用上述提到的具體案例,向員工解釋:

  • 肖像權與著作權的基本概念: 讓他們明白,即使是公開的照片,未經授權的再製與修改,也可能觸法。

  • 品牌稀釋的商業風險: 讓他們理解,一個不經意的玩笑,可能對公司造成多大的商業損失。

  • 分辨「創意」與「侵權」的界線: 核心原則是,只要涉及「公司品牌」與「他人肖像」,在對外發表前,就必須經過授權與審核。

第三步:建立監控機制,主動防禦

除了內部規範,企業也需要建立外部的防火牆。

  • 輿情監控: 利用網路輿情監測工具,設定公司Logo、高階主管姓名等關鍵字。一旦網路上出現相關的AI生成圖片,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應對。

  • 數位浮水印: 在發布官方照片或品牌素材時,可以考慮嵌入不易察覺的數位浮水印(Digital Watermark)。這有助於未來在追蹤侵權圖片來源時,提供有力的證據。

第四步:更新合作協議,明確法律責任

最後,檢視並更新所有與外部單位(如:行銷公司、公關公司、KOL)的合作協議。在合約中應明確加入條款,規範對方在使用公司品牌或相關人物肖像進行內容創作時,對於AI生成工具的使用限制與責任歸屬,確保風險不會從供應商端反噬企業自身。


結語:擁抱創意,但手握韁繩


AI工具的普及已是不可逆的趨勢,它為內容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想像力。就像當年社群媒體興起時一樣,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該被封殺的惡魔,而是一頭需要被馴服的猛獸。

從「香蕉AI」的風潮中,企業應該看到的不是恐懼,而是「治理升級」的契機。透過建立清晰的內部政策、強化員工的風險意識、並輔以科技工具的監控,我們才能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,穩穩地握住品牌安全的韁繩,讓創意在可控的範圍內自由奔馳。

 
 
 

留言


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莫尼科技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