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跟 AI 的距離,只差這 10 分鐘的體驗
- Monica Tzou
- 7月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驗室裡才能碰的東西?一想到它,腦中浮現的就是滿滿的程式碼和複雜的數學,感覺跟我們這些「普通人」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如果你也這樣想,那今天這篇文章,你得看仔細了。
我要告訴你,那都是老黃曆了。現在,有個叫 Teachable Machine 的免費工具,它把 AI 從神壇上拉了下來,變成你我都能輕易上手的「新玩具」。它也不是最近才有的東西,這東西早在 2017 年就有了雛形,並在 2019 年由 Google 推出了功能更完整的版本。它的目的很簡單:就是讓不懂程式的人,也能體驗「訓練 AI」是什麼感覺。
一、所以,Teachable Machine 到底在幹嘛?
說穿了,它就是一個「AI 速成班」。
你不用去理解那些複雜的理論,你只需要做三件事,就像在教一個小孩玩遊戲一樣:
給它看範例 (Show it examples): 你想讓它認識什麼,就給它看什麼。想讓它分辨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?沒問題,打開鏡頭讓它看個夠。
按一個按鈕 (Press a button): 按下「訓練」這個按鈕。你不用管它背後怎麼運作,反正它就開始「學習」了。
立刻測試它 (Test it immediately): 訓練完,鏡頭一開,你就能立刻測試它學得好不好。
沒錯,就這麼簡單。它能學會辨識圖片、聲音、還有你的身體姿勢。你今天想訓練一個只認得你家貓咪的「貓臉辨識器」,明天想做一個只聽得懂你彈指聲的「聲控開關」,後天想玩一個「瑜珈姿勢」的糾察隊,全都沒問題。
二、它是怎麼讓你「秒懂」AI 建模的?
Teachable Machine 最厲害的地方,就是它把專業的 AI 建模流程,變成了一場你親身參與的「實境遊戲」。玩過一輪,你會發現 AI 建模的精髓,其實就是那幾件鳥事:
第一步:你得先想好要它幹嘛。 AI 不是神,你得給它一個明確的任務。這任務不是「改變世界」,而是「判斷這張照片裡的是貓還是狗?」。你看,這就是把一個模糊的想法,轉化成一個 AI 能聽懂的問題。
第二步:瘋狂餵它資料。 這是 AI 的命脈,也是最花時間的一步。你想讓它認得「蘋果」,你就不能只給它看又紅又圓的完美蘋果,你還得給它看青蘋果、被咬一口的、甚至是有點瘀青的。你很快就會領悟到那個老掉牙的真理:「垃圾進,垃圾出」。你給的資料越真實、越多元,訓練出來的 AI 才越管用。
第三步:讓它自己去「悟」。 按下「訓練」按鈕後,就是 AI 的「悟道」時間。它會自己去比較你給的上千張照片,找出「貓」和「狗」之間的細微差別。這個過程,以前是工程師的專利,現在,你只需要泡杯咖啡等著就好。
第四步:驗收成果,然後開始反思。 最有趣的部分來了。當你發現,你辛苦訓練的「貓狗辨識器」,居然把你鄰居的狐蒙也辨識成「貓」時,你不會去怪 AI,你會罵自己:「X!我當初怎麼忘了多給它看一些不是貓也不是狗的動物照片!」 你看,這就是反思的開始。你會開始思考:我的資料是不是有偏見?在什麼情況下它會出錯?這一個小小的「出包」,就讓你瞬間理解了「AI 偏見」這四個字背後的意義。
三、結論:別再把 AI 當神話,動手玩了就知道
說到底,Teachable Machine 可能做不出一個能讓你發大財的超強 AI。但它最大的價值,是給了你一個「動手的能力」和「內行的視角」。
它拆掉了 AI 的圍牆,讓你發現這東西沒那麼神秘。它讓你理解,與其去爭論那些虛無飄渺的 AI 威脅論,不如親手去訓練一個會出錯的笨模型,你從中學到的,絕對比看一百篇報導還要多。
在這個時代,懂不懂 AI,將會是人跟人之間巨大的分水嶺。而 Teachable Machine,就是你跨出第一步、進入「內行」世界最快、也最有趣的一張門票。
若不想被AI取代,記得,去擁抱它吧!
(作者:莫尼團隊與AI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