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一秒貼標籤:你的AI被歸類在哪個象限?

  • 作家相片: Monica Tzou
    Monica Tzou
  • 13分钟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你的AI,看起來像是站在顧客這邊的嗎?

有時候,一段關係的開始,發生在一個很小的瞬間。

像是你打開一個電商網站,右下角跳出訊息框:「您好,我是AI小助手,有什麼我可以幫您的嗎?」

這句話語氣禮貌、內容中性,沒有錯。但你心裡可能已經浮現一串OS:「又是一個只會貼FAQ的機器人吧」、「應該還是找真人比較快」。你甚至還沒點開,就決定不想互動了。

技術沒有問題,語言也無可挑剔。但我們的感知,從來不是等理解完才啟動的——那是一種更本能的東西,叫做「刻板印象」。

心理學家Fiske在「刻板印象內容模型(SCM)」中指出,我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,依據「暖度」與「能力」兩個維度,決定是否要信任一個人。一個看起來關心你、對你友善的人,會被評為高暖度;而一個有辦法幫你解決問題的人,則是高能力。這個分類系統,從人際互動,一路延伸到了我們與品牌、甚至與AI之間的關係。

目前的AI,大多落在「高能力、低暖度」的象限:它能快速搜尋資料、對答如流,但語氣冷、情境抓不準、無法共感。於是它成為一種熟悉卻讓人距離感強烈的存在:像一位效率驚人卻無法對話的官僚,像制度的延伸,而非夥伴的開始。

這就是為什麼,即便AI技術日新月異,消費者仍可能選擇「不互動」。真正讓人卻步的,不是它做不到,而是它「不像是會站在我這邊的人」。

企業往往以為,導入AI、強化知識庫、加快回應,就能讓顧客自然信任。但事實是,在AI開口之前,顧客早已對它貼上了標籤。你推出的,不是功能,而是一個角色;這個角色,會不會被信任,取決於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。

信任從來不是技術指令,而是一種演出。而這場戲,消費者腦中早就開始預演,只差你給誰上台、怎麼登場。

語氣的設計、語言的節奏、角色的溫度,會決定這個AI,看起來像是一位親切的助理,還是一套公事公辦、只會照規則走的系統。

我們不可能消除刻板印象,因為那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時的生存本能。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被分類。當顧客只用一眼就判斷你是不是「值得對話」的對象,你的AI,準備好演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了嗎?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莫尼科技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