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iPhone 17為何這麼貴?從你的口袋,看懂全球經濟的三堂課

  • 作家相片: Monica Tzou
    Monica Tzou
  • 9月10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ree

每年九月,當蘋果(Apple)發表新一代iPhone時,總會引發全球科技圈的熱議。然而,對台灣的消費者來說,除了鑽研新功能,心中往往還有一個共同的疑問:為何它在台灣的售價,硬是比美國貴上一大截?以最新的iPhone 17為例,近六千元的價差讓許多人直覺地歸咎於關稅或代理商的利潤。

但事實上,這個小小的價格標籤,就像一面稜鏡,折射出全球宏觀經濟的複雜光譜。它完美地展示了抽象的經濟力量——從稅制差異、匯率波動到企業策略——是如何直接衝擊我們口袋裡的每一分錢,也就是所謂的「微觀經濟」。

今天,就讓我們以iPhone 17為師,一同學習三堂關於全球經濟的必修課。


第一課:你看見的價格,與看不見的「稅制結構」


許多人認為,進口商品之所以昂貴,必然是因為高昂的「關稅」。這是一個合理的猜測,但在智慧型手機這個項目上,卻並非事實。根據台灣的稅則,智慧型手機的進口關稅稅率為0%

真正的魔鬼,藏在細節裡。影響價格的關鍵,是各國不同的「消費稅」或「營業稅」制度。

  • 台灣的「含稅價」:您在台灣看到的 NT$29,900 售價,已經包含了 5% 的營業稅。

  • 美國的「未稅價」:您在美國官網看到的 US$799 標價,是稅前價格。美國各州的消費稅率不同(平均約7.5%),在結帳時才會加上。

讓我們做個簡單的換算:若將美國US799的標價加上平均消費稅,其最終價格約為US859,折合新台幣約NT$27,921(以32.5匯率計)。瞬間,原本近六千元的驚人價差,縮小到了兩千元以內。

這堂課告訴我們,價格的比較不能只看表面數字。不同國家的稅制結構,是造成價格差異的第一道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鴻溝。(如同在美國餐廳吃飯,你要看的絕對不是菜單上的價格,內心還要想著等下要寫上多少%的小費)


第二課:你的錢變薄了?「匯率走勢」的預防性定價


縮小後的價差依然存在,這就帶我們進入了更深層的領域:匯率。

蘋果是一家美國公司,其財報、成本和利潤均以美元(USD)計價。這意味著,無論iPhone在哪個國家銷售,蘋果最終都希望能換回等值的美元。當新台幣(TWD)兌美元走弱(貶值)時,蘋果就必須用更高的台幣定價,才能確保其美元利潤不受侵蝕。

更重要的是,蘋果這樣的跨國巨擘在制定價格時,看的不是「今天」的匯率,而是對「未來一年」的預測。

定價策略中包含了一種「匯率緩衝區」(Currency Buffer)的概念。如果蘋果的金融團隊與市場主流都預期,未來一年由於美國升息、全球經濟趨緩等因素,新台幣將持續處於弱勢格局,那麼他們在定價時便會採用一個比現行匯率更保守的數值。

因此,您在iPhone 17上看到的較高售價,不僅反映了當前的匯率,更可以視為蘋果對未來新台幣可能持續走弱的「預防性定價」。這是一種企業保護全球利潤的財務操作,而其成本,最終會由終端市場的消費者承擔。(生意人是永遠不會讓自己賠錢的,特別是議價能力高的生意人)


第三課:開店就要錢,「在地營運成本」的疊加


最後,讓我們將視角拉回台灣本地。任何國際品牌要在地深耕,都必須支付「落地成本」。

試想坐落於台北信義區黃金地段的兩家Apple Store直營店,其高昂的店租、人事、營運費用,都是龐大的開銷。此外,遍布全台的授權維修中心網絡,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售後服務,而維持這個體系的運作,同樣需要成本。

這些在地化的投資,從行銷活動、物流倉儲,到法規遵循(如NCC認證),都會被計算為營運成本的一部分,並疊加到產品的基礎價格上。相較於零稅率且市場競爭激烈的香港,或擁有主場優勢的美國,台灣市場的定價自然需要覆蓋這些在地化的成本結構。(永遠不要忽略大市場與開放市場的優勢)


結論:從微觀體感,看懂宏觀棋局


一支iPhone 17的價格,遠非「手機本身+利潤」如此單純。它是全球經濟力量交織下的產物:

  • 它反映了各國稅制結構的根本差異。

  • 它體現了基於宏觀經濟預測的企業匯率策略。

  • 它包含了品牌為深耕市場而投入的在地營運成本

下一次,當您在研究任何全球性商品的價格時,不妨試著跳脫單純的數字比較。因為在每一個價格標籤的背後,都藏著一盤全球連動的經濟大棋局。而看懂這盤棋,正是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商業世界的開端。


(莫尼科技與AI共筆)

 
 
 

留言


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莫尼科技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