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期、資金與恐慌交織的新台幣升值夜
- Monica Tzou
- 5月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昨日,五月二日那天,台北的外匯市場真是熱鬧到不行。新台幣對美元一下子從大約32.1元,一口氣升到收盤的31.06元,單日狂漲將近一塊錢,創下二十多年來最大單日升幅。你可以想像,盤中最兇的一度衝破30.8,連老外資都嚇一跳,趕緊把錢換回台幣,一時間整個市場就像被推上旋轉木馬,轉得人眼花撩亂。
要說這波升值哪來的動能?光靠基本面還解釋不了全部。先說最鬧的那段傳聞:有人在街頭巷尾、電視節目上都在講,美國政府可能在關稅談判裡,會要求貿易夥伴把貨幣升值。雖然央行和行政院都跳出來說,根本沒收到什麼「川普字條」;但話都已經在半空中飄了,誰還管它有沒有根據,大家腦子裡想的就是「會升值、要趕快換匯」。於是,光是對未來可能被「逼升值」的這種預期,就已經逼得一堆人搶著拋美元、掃進台幣。
再加上台股這幾周表現超強——尤其是台積電連日爆量上攻——護國神山帶動大盤爆漲,外資直接大手筆淨買超,單日就砸了四百多億元新台幣買股。買股票前得先換台幣,美元一大堆一下子進場賣掉,等於給新台幣又來一波助攻。股匯同漲,這個場景可不常見,通常貨幣強了,出口商慘了,股市還會被拉回去;但這次大家是「雙喜臨門」,先買股票、再換台幣,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。
講到出口商,他們才是推升這波匯率另一個主力。想想看,手上美元愈囤愈貶值,等到真要換回台幣,可能又更便宜,誰吃得消?一聽說「台幣要升值」的傳聞,出口廠商就卯起來賣美元、換台幣,生怕晚一步就賠大錢。於是市場上美元供給瞬間暴增,升值壓力更兇猛——明明大家都怕台幣太強,卻越怕越去拋,這種預期自我實現的結果,才讓升勢超過3%、一次到位。
從全球角度看,其實四月以來美元就偏弱,其他亞洲貨幣對美元也都小幅升值。但新台幣的升幅遠遠跑贏鄰居,顯示本地這些心理與資金流動的「特殊合唱」才是主因。當然,台灣對美國長期有龐大貿易順差、經常帳順差高達GDP的兩位數,這些硬數據讓美國財政部把台灣列進觀察名單,也給了市場「美國一定會關切台幣偏強」的想像空間。於是就算官方一直說「沒有收到升值壓力」,但那些「若有似無」的國際氛圍已經在交易員心裡發酵。
面對這場戲劇化的升值,央行當天也出手了。他們在盤中和尾盤都進場,用手上的美元買回、賣出台幣,想把匯價拉回不要一下子飆太高。但這次干預似乎沒像以往那麼積極,直到最後盤面才明顯看到央行人影。有人解讀是央行怕把外匯存底花太快,也怕美國說「你又操縱匯率」,所以只敢輕輕抑制波動,卻不想硬扛升值大勢。官員們一方面要安撫出口廠商,一方面又得保持對美國的「策略性否認」,走在國際壓力和國內衝擊之間的細繩上,真是難當平衡木。
這波升值,對台灣經濟可不只是數字遊戲。出口商的毛利空間瞬間縮水,賺美金卻換到更少台幣,短期內恐怕得用財務操作壓平業績。保險業也抱怨,海外資產帳面慘兮兮;進口商倒是笑開懷,進口原料、零組件便宜了,可惜他們砍價空間還得看市場。消費者或許能享受進口食品家電降價,但這種好處跟出口衝擊比起來,不過是杯水車薪。
未來呢?若美國接下來真的在貿易談判報告裡針對匯率放話,或聯準會動向出現大轉彎,都會讓台幣再動。更重要的是央行怎麼在後續保持溝通透明、適度干預,又不被貼上「匯率操縱」標籤。市場情緒也不會永遠這麼亢奮,等漲多了,輸家們重整腳步,或歐美利率一變,就可能急轉直下。總之,這場五月危機讓大家見識到:在全球資本市場裡,消息、預期、有形的買賣,三者湊在一起,就能像風暴一樣,瞬間顛覆所有基本面判斷。
上述由AI推演的分析報告,無論是否為事後諸葛,多少有些許參考價值
作者:莫尼團隊與AI共編
Kommentare